2800萬砸進華夏銀行打水漂,“烏龍指”背后應當反思什么?
2021-11-18 16:53:55來源:證券之星
11月18日,市場震蕩整理,在5.53元附近持續“織布”多日的華夏銀行卻突然異動,于11點12分遭到一筆超過5萬手的大單橫掃上方買單,讓華夏銀行股價一度沖至6.08元/股,距離漲停價僅有一分錢。
但是,6元之上的股價未能持續,一分鐘不到的時間,股價隨即回落,漲幅回至1%上下,在5.6元/股上下震蕩,只在K線圖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上影線。截至收盤,華夏銀行報價5.61元/股,漲幅1.26%。
股價暴漲引發投資者質疑
在最近兩周的時間里,華夏銀行股價一直呈現心電圖走勢,成交額始終在6000萬上下徘徊,最高也沒有超過1億元。受今日的大單影響,華夏銀行全天成交額突破了2.08億元,創下了四季度以來的新高。
僅這筆5萬手的大單,成交額就超過2800萬,占了近七分之一。不過,2800萬元就將華夏銀行差點送上漲停,也可以看出銀行股近來的慘淡行情。
對于華夏銀行午前股價暴漲的原因,市場則是眾說紛紜。一些投資者懷疑是“烏龍指”,并指向了和華夏銀行(600015)代碼僅差一位的陜西黑貓(601015);但也有投資者堅稱并非“烏龍指”,原因是5萬手掛單相對開盤價5.53元仍在合理區間,接近漲停的6.08元幾乎查不到成交量。
此外,還有聲音表示,華夏銀行股價隨銀行板塊基本面恢復屬于正常事件。
綜合來看,華夏銀行股價異動的原因無非兩種:有大戶或機構“烏龍指”下錯單;有大戶或機構有意為之。關于此次異動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公告信息予以佐證,不過很有可能是主力在試探市場情緒。此前,華夏銀行于年中發布了200億元的定增計劃,如果順利,年底或將有新動向。
A股“烏龍指”屢見不鮮
事實上,A股市場上類似的“烏龍指”事件并不罕見。
10月19日,規模400億的廣發貨幣ETF尾盤被砸近乎跌停,從成交單來看,是最后10手90.991元/股的成交干的,很有可能是投資者手抖造成的烏龍指,把99.991敲成了90.991。
2月10日,上期所燃油期貨2105合約(主力合約)尾盤也疑似出現烏龍指,最后3秒鐘內跌約10%,最終以10.84%跌幅報收;1月末,中證證券ETF開盤第一筆單就驚現“烏龍指”,打出跌停價1.017元,創出半年來新低,在日K線上留下了長長的下影線。
“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落幕
不過,A股市場最著名的“烏龍指”事件還是當屬“光大證券烏龍指”,有一定投資經驗的人都此應該都比較熟悉。
2013年8月16日,光大證券交易員在按計劃進行套利交易,在系統使用“訂單重下”功能時,錯誤地將原本24個成分股的下單做成了24組成分股,造成了最終加計申報買入金額234億元,最終實際買入的成交金額72.7億元,對整個滬市股票造成了巨大沖擊。
光大證券為了彌補這個損失,宣布午后緊急停牌,并在午盤開始全力做空股指期貨對沖,結果當天不僅沒有虧錢,反而還浮盈了八千多萬元。這種做法雖然保護了公司利益,但明顯是利用了市場信息不對稱,于是光大被告上了法庭。
最終,法院給出判決:對時任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總經理楊劍波在內的四名責任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及市場禁入決定。此后幾年內,仍有投資者對此事進行上訴,多名投資者獲2220元到200980元不等的民事賠償。
“光大烏龍指”背后有何反思?
雖然在司法層面,光大證券的烏龍指已經落幕,但是這件事一直引動著市場的討論。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對證券市場信用體系連發三問:如此嚴重的失誤為何能夠順利進行信用交易?為何光大證券能以內幕交易的方式挽回損失,繼續絞殺投資者?如何通過程序化的辦法公平處置光大“烏龍指”交易?
此外,在“光大烏龍指”事件中,用以抵御風險的三重門:投資與交易部門的自我檢查、財務部門設立的頭寸限制、合規部門的異常交易審查,均沒有起到應有的防御作用,也令投資者質疑券商機構在風險控制執行方面的不足。
由此,也體現了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加強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強券商的內部風險控制,建立合理有效的熔斷機制對于市場的重要性。
投資者須警惕“烏龍指”現象
綜合來看,除去部分情況下的“系統bug”、“代碼輸入錯誤”等問題,流動性不佳或是“烏龍指”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新入市的投資者,對市場高位大幅波動不適應,容易誤判股價走勢,出現追漲殺跌的操作,極端時易出現承接盤短時間不足的情況,投資額就等于打了水漂。
以“光大烏龍指”為例,當年,在消息不明、盤面不清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中小股民都在一遍質疑發生了什么,一邊毫不猶豫地選擇重倉跟進,以免因消息滯后而錯過千載難逄的投資良機。在短短幾分鐘內,盤面買單迅速增加,股民瘋狂搶籌的目標從出現巨額買入的權重股,轉移到了其他任何可以購買的股票上。
僅僅3分鐘,上證綜指就上沖百點,漲幅超過5%。在滬深300成分股中,有71只藍籌股在第一時間就瞬間直拉漲停。而在午后消息明確后,市場明顯出現恐慌情緒,股票拋售大幅增多,股指陸續回落,最終滬指反而收跌0.64%,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中必須銘記的一次重大事故。
因此,對投資者而言,要理性地看待股票的暴漲暴跌,切不可盲目跟風、漲追跌殺。多了解和學習一些投資知識,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合理運用避險手段,加強自身保護意識才是在資本市場中明哲保身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