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數報告:基本服務均等化取得顯著成效,區域發展絕對差距仍較大
2021-11-16 21:23:49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劉美琳 北京報道
11月16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數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該指標體系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進行構建,包括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及其對應的20個三級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2012-2020年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數呈現持續上升的勢頭,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地區比較優勢發揮和綠色低碳協同發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報告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地區差距逐漸縮小,具有穩中有進、穩中有升的特點。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各地區人均GDP在2012-2020年期間呈現出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2020年各地區人均GDP變異系數值雖然較2016年下降了4.46%,但其值較大,這表明了我國地區發展絕對差距仍然很大,遏制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要有定力。
區域協調發展指數持續上升
具體而言,2012-2020年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數持續上升,“十三五”區域協調發展指數上升幅度較大,2020年指數值達到118.59。其中,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力量,這兩個方面指數值分別為130.27、120.77,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30.27、20.77個點。另外,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地區比較優勢發揮和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的指數值分別為113.74、109.80和118.36,比“十二五”末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十三五”是各地區基礎設施通達程度進步較快的時期,2020年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指數為130.27。例如在公路方面,2012-2020年期間各地區人均一、二等級公路里程數的差異有所擴大,但貴州、陜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中西部地區出行便利化水平整體得到提高。在鐵路方面,各地區人均鐵路里程數的差異明顯縮小,我國鐵路網絡更加發達,2020年這個指標的變異系數值比2012年下降了7.02%。
實際上,我國近年來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也取得進步。例如,在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方面,各地區人均基本公共服務預算支出的差距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十三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制定實施,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加明確、規范,2020年各地區人均基本公共服務預算支出的變異系數值比2016年下降了20.94%,這種趨勢顯示了各地區人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教育、醫療、養老也是研究區域發展關注的重點領域。報告顯示,各地區6歲及以上接受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地區人口比重的差距逐漸變小,2020年這一指標的變異系數值比2012年下降了11.70%,各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相對差距明顯縮小。在醫療服務水平方面,各地區萬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的地區差距呈現先縮小然后略有擴大的趨勢。在城鄉養老保障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各地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較大差距的情況已發生改觀,2012-2020年該指標的變異系數值下降了29.39%,側面反映了各地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占比已比較接近。
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協調度有所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分工布局,推動區域一體化,取得初步成效。
2020年,地區比較優勢發揮的指數值為106.42。具體在制造業地區分工方面,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過剩產能治理取得成效, 2020年制造業地區分工指數較2012年上升了3.95%,這側面反映了我國各地區制造業正在朝著差異化方向發展。
再來看區域間的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2020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規模約為1.25億人,占總人口8.65%,但2012-2020年人口與經濟分布匹配度呈現倒U型的變化趨勢,“十四五”時期地區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協調程度有所改善。
此外,隨著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各地區間勞動力流動也更加充分、有序,勞動力空間配置效率顯著提高,2020年要素流動指標的標準差值較2012年下降了26.20%,而同期資本空間配置效率地區差距仍然較大,效率改善很小。
需要指出的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亦取得較大進展,各地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與治理效果開始顯現,2020年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的指數值為118.36。例如,在能源利用方面,我國能源強度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按照2010年可比價計算,2020年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比2012年下降了34.35%。在碳排放強度方面,2012-2020年出現了較大波動,但近年來出現明顯下降態勢。
“總體來說,2012年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積極的成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等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地區比較優勢更加充分發揮,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有所縮小,綠色低碳協同發展取得成效,但也應該看到區域發展絕對差距仍然較大,資本要素流動還不夠充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不同民生領域不同步發展等問題?!?/p>
報告研究認為,“十四五”時期及未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快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著力夯實全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